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集部
光武
而酿明醴和醨冲质不长桓灵自纵后戚立权内官分
弄四星耀斗百桷摧栋阳弱阴彊刘轻曹重此后汉之
失都也 魏丕
徙许促龄四十彊臣执柄三嗣徒立政由
宁氏王髦莫奋瓦解土崩炎居奂逊此魏之失都也晋 (第 11b 页)
七十九赐紫吴僧赞宁年七十八郢州 刺史魏丕
年七
十六左谏议大夫杨徽之年七十五故相司空李昉水
部郎中朱昂皆七十一然以蜀寇作不及宴其明年昉
卒遽罢 (第 15a 页)
时光武而酿明醴和醨冲质不长桓灵
自纵后戚立权内官分弄四星辉斗百桷摧栋阳弱阴
强刘轻曹重此后汉之失都也 魏丕
徙许促龄四十强
臣执柄三嗣徒立政由宁氏王髦莫奋瓦解土崩炎居
奂逊此魏之失都也晋始三世乱兴永嘉萧墙搆兵 (第 11b 页)
   重建诸葛武侯祠堂记
君子之用世必心存乎正则其猷为功业光明俊伟天
下信之后世知之苟所存不正则其所为虽偶合幸中

而疵颣罅漏掩匿之不暇纵使欺于一人不能逃千万
人之目诳于一时不能免千万世之口此诸葛武侯之
忠所以通天地贯金石历今古而犹存也昔侯当汉祚
倾危之日虽在畎亩扶颠拨乱己预定乎胸中顾献帝
之身方堕于曹贼之手失国寄命无复有可为之势而
帝胄之贤无出昭烈右者故委身而从之当是时苟可
以存汉虽万乘有不暇顾一刘璋宜无足恤璋固拥兵
坐视遣使致敬于贼者也及 魏丕
篡立昭烈顾命侯益 (第 3b 页)
如律令
   汉丞相亮谕伪魏檄
    安乐公建兴十二年丞相亮出斜谷伐魏至
    郿屯于五犬原檄谕 魏丕
朝告以讨贼之意
年月日丞相长史杨仪告魏将佐故汉父老士庶及曹 (第 7a 页)
之简岐阳之鼓丰城之剑以资博识可也韩宣请环于
子产 魏丕
求玉于吴质顾凯发羽化之惊桓玄辍寒具
之设则少戆矣故苏眉山于石幼安之画苑王晋卿之
宝绘堂直以为二子之病 (第 28b 页)
 阜其高十丈李太白所谓钟山对北户淮水
 入南荣者又横江词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
 高于瓦棺阁是也南唐后主时朝廷遣武人
  魏丕
来使南唐意其不能文即宴于是阁因 (第 9a 页)
    (高祖雅爱倕才敕撰新漏刻铭其文甚美郎/刘璠梁典天监六年以旧刻乖舛敕员外)
    (祖恒治之萧子云东宫杂记/云旧漏晋山阴令 魏丕
造)
夫自天观象昏旦之刻未分治历明时赢缩之度无准
挈壶命氏远哉义用揆景测辰徼宫戒井守以水火分
兹日夜 (第 46a 页)
畏驰道而
不绝。问寝门而益恭。招贤警戒。齿冑谦冲。冀日跻于三善。
奉天慈于九重。汉庄好学。既显于外。 魏丕
能文。方循于内。
美不贰于颜过。嘉得三于鲤退。焜耀甲观。铿锵瑜佩。方积
善于为山。何反真而游岱。呜呼 (第 20b 页)
冲质
不长。桓灵自纵。后戚立权。内官分弄。四星耀斗。百桷摧栋。
阳弱阴强。刘轻曹重。此后汉之失都也。 魏丕
徙许。促龄四 (第 09b 页)
书者。为鸿都者欤。魏邯郸淳所书三字石经。在蔡碑之西者。竟无有零字之流传。岂于魏隋之际。偏被毁损欤。然 魏丕
典论。亦同刻。偏被毁损。固无足惜也。
恭安府尹唐公(诚)墓志铭
公讳诚。字惟一。系出于帝尧。故姓唐氏 (第 229H 页)

魏丕
之言曰。明帝察察。章帝长者。余读史至此。以为其言甚有味也。明帝虽有聪明之姿。而局量太褊。以耳目隐发为 (第 60L 页)
 

如唐太宗之世。程朱之伦。则必不进身。而不幸遇以官徵召。则其于辞免之疏。却当称臣否。
臣字。古人自称之通例。非必有君臣定分而后称之也。如薛方称臣于新莽。管宁称臣于 魏丕。
此类甚多。只为后世。看文嫌太刻。故云云耳。
 崔子玉座右铭末句曰。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颜氏家训曰 (第 507H 页)
粗率狂妄矣。
 邵宝知许州。改曹操庙。以祀汉献。其称汉献也。不曰献而曰悯。以从昭烈之所谥。
纲目。从 魏丕
所谥。书献帝。许庙。从昭烈所谥。称悯帝。义各有当。纲目继春秋而作也。春秋直书其实而美恶自见。献帝不能 (第 655L 页)
 孟子之适齐,梁而不之周。果何义。抑以伊时天命已去。故孟子逆料其在周者而然欤。且伊时周室之衰微。犹汉之建安。齐,梁之僭王。无异于丕,权。王法之所必诛。君子所宜痛绝而远避者。孟子之不拒其聘招何欤。孟子而在建安之世则亦将应丕,权之聘欤。
周天子未尝聘焉。则孟子之不之周。无足疑也。周之衰。仅弹丸之域。而四境之外。皆非周有。号令不及于天下。而天下不知有周矣。建安之世。犹是汉之天下。而天下之心。尚不忘汉。故当时蜂起之雄。虽心怀不臣。而亦莫不假汉以为名。挟汉以为重。此则周汉之势。不无少异。齐梁之僭。只是妄窃号位。而未曾有篡周代立之意。如 魏丕
之穷凶。吴权之极狡。则齐,梁之与丕,权。其罪过亦有浅深矣。圣人以救天下为急。虽肸扰之召。尚欲有往。况 (第 35H 页)
  僖公四年。 楚屈完来盟。 盟于召陵。
胡传言桓公退师召陵。卒与之盟而不遂。于此见桓公能以律用之而以礼下之。庶几乎王者之事也。愚以为不然也。何者。楚本暴横僭窃。凭陵上国。而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则楚之无王甚矣。桓公为诸侯盟主。

所当告于天王。纠合同盟。奉辞致讨。深入其阻。则虽不能六师移之。而削其地而归其侵疆。然后庶几怛威帖息。制其暴横之罪矣。桓公为攘夷之谋不为不久。管仲为帖荆之计不为不审。远则与江黄会盟。近则帅八国之师南向伐楚。而不为奉辞声罪。但责其包茅之不入。昭王之不复。则彼亦有辞矣。继之以徼与同好。岂问罪之义乎。誇示兵威。而对以用力之难。则此如赵咨之对 魏丕。
而桓公情见力屈。堕其锐气。不免有师老之虞。此桓公所以知其难以力胜。而自托于仁义之师。退师以礼。遂与之 (第 102L 页)
极知返。保有炎祚宜哉。老瞒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司马懿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隐然有觊觎神器。藉口汤文之志。自 魏丕
始有文士气。简文全乎艳。后主炀帝靡然荡情才子矣。唐兴虽以太宗神武不世。或于声律。或于意想。以雄武而不 (第 521L 页)
及于老瞒。以藻丽而反逊于 魏丕。
其不为后主炀帝之归者。亦初唐时运之将变故耳。惟其力能及之唯雪耻羞。百王除凶报千古二句。依俙继响于二刘 (第 521L 页)
廷闻有以辉贼之疏。比之博浪椎者。为此论者。其真有为 君父讨逆之心乎。
古圣贤言行。必皆为来世之口实。 魏丕
晋昭之受禅。以尧舜为辞。乱臣贼子之篡弑。以汤武为辞。唐太宗,宋太宗之推刃同气。以周公之诛管蔡为辞。唐 (第 385L 页)